2019年8月20日

小学

新加坡低龄留学择校指南

新加坡的学校大致分为三类:政府学校、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

政 府 (公立)学 校

外籍学生想要入读新加坡政府中小学,必须通过一场由新加坡教育部统一组织的入学考试 Admissions Exercis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简称AEIS)。

国 际 学 校

新加坡共开设国际学校35所,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校进入新加坡市场,在市场的选择下逐渐形成了两大方阵:第三国建校的国际学校和新加坡本地国际学校。

国际学校一般从幼儿园到高中提供完整的一站式学业课程。入学方面,和私立学校一样有自主招生权,学生不需要参加政府统一的AEIS考试,只需要通过本校的入学测试即可,但是对于学生的英语要求会比较高。

国际学校普遍使用的是IGCSE和IB课程。其中,IB课程吸收了当代许多主流课体系的优点,受全球认可,学生毕业后可申请全世界各大高校。对于有计划转去欧美国家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跳板。

私 立 学 校

相较于政府学校,新加坡私立中小学录取门槛较低,选择较多,只要学校有名额,不需要通过AEIS考试。但每个学校都会有一个入学能力测评,学校会根据能力测评的结果来决定学生读哪一个年级最合适就读。

学生进入私立学校后如果要升学也是需要参加O水准毕业考试的。

私立中小学采用新加坡教育部规定的教材,与政府中小学同步,毕业生可跟政府中小学学生一样参加有教育部统一举办的毕业生学考试,英国剑桥“O”水准和“A”水准考试。

中国学生申请政府学校要求:

一般来说,满6周岁的中国学生(入学当年1月1日,超过年龄必须参加新加坡AEIS考试),可以不需要考试而直接进入新加坡政府小学一年级,孩子可以在全年任何时间申请新加坡政府小学一年级的入学。

另外,低龄留学新加坡还有一条免试入学渠道:即,孩子如果在新加坡读了幼儿园,幼儿园读完后,如果政府学校有足够的名额,也可以免去参加考试升入小学。

新加坡小学插班申请要求:

新加坡政府小学二年级至五年级无法直接申请,入读小学二至五年级的学生,需要新加坡国际学生入学考试(AEIS),凭考试成绩插班进入新加坡小学二年级至五年级。外国学生无法申请新加坡政府小学六年级,只能降级到小学五年级。

新加坡公立小学为六年制。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是基础教育阶段,所有课程为必修课,有4门主课,包括英语、数学、科学和母语。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科学。

小学四年级开始,根据学生的母语、数学和科学程度,学生个别选修择适合自己的源流课程。

小学六年级末所有小学生必须参加小学离校考试(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PSLE),考试包括4门主课,根据考试成绩学生将可以进入不同的中学,选修不同的课程。

新加坡“母子陪读”签证要求

新加坡有一个特殊的政策,允许母亲、祖母或外祖母到新加坡陪读。这样的政策让学生在新加坡能够真正的安心就读,踏实的完成学业。在学生进入政府中小学后母亲可以申请新加坡陪读准证,在第二年可以在新加坡合法工作。

根据母亲的学历、语言技能和年龄、身体状况等条件,都有基本适合自己能力的固定工作,工作种类涉及科技、制造业、贸易业及服务业等。底薪一般在700~1500新币之间,可基本保证母子二人在新加坡的花销。

母子陪读项目对申请学生的年龄有明确限制。新加坡政府规定陪读母亲在学生年满16周岁就必须回国,陪读身份也随之取消。

申请陪读材料

1. 长期社交准证申请表(母亲陪读)一份;
2. 母亲护照第一页复印件一份(如出过境,需要所有出入境记录页复印件);
3. 父亲母亲结婚公证书一份(中英文);
4. 母亲3个月内的正面免冠近照(护照型照片4张);
5. 若申请人父母离婚,需提供孩子抚养权证明公证书(中英文)及离婚公证书(中英文)一份。

 


新加坡小学教育政策

全方位学习课程:

新加坡小学课程设计旨在为孩子打下坚实的基础,包括:

– 培养健全价值观– 热爱新加坡– 培养语言和计算能力
新加坡教育部的小学教育课程,重点有三:学术科目、知识技能和品格发展。
• 学术科目:包括语文、人文与艺术、数理等,这些精心设计的课程,让孩子获得良好的基础训练,以便为进入不同的学习领域做好充分准备。• 知识技能:重点培养孩子的思维和沟通能力。学生能通过多个科目的学习,而且通常是通过专题作业的方式掌握知识技能。这将能让学生运用习得的技能,通过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清晰展示所获得的学习成果。• 品格发展:通过日常互动和学校安排的各类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品格发展。这些学习体验能为孩子树立健全的价值观并塑造良好品德。品格与公民教育以及课程辅助活动(CCA)可以为孩子提供许多学习机会,培养他们受用一生的品德、技能以及社会责任感。
学校实行的小学科目分班,将根据孩子的学习需要和能力,让小五和小六的学生修读基础或普通水准的英语、母语、数学和科学等科目。此外,母语学习能力佳 并对母语感兴趣学生也有机会选修高级母语课程。

掌握语言技能

小学教育的第一语文为英文。英文是国际商务、科学和科技所使用的通用语文。因此,扎实的英文基础仍是孩子成长的必备技能。学生还会学习自己的母语(华语、马来语或淡米尔语),作为第二语言。双语教育是新加坡教育制度的基石,掌握双语将是学生的宝贵资产,他们将能运用双语优势,把握全球发展的机遇。由于以英语作为主要家庭用语的小一新生不断增加,学校将继续改进母语科目的教学。为来自不同家庭语言背景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学校重视母语的实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更为侧重听说技能的培养。母语课程主要特点:

能照顾不同需求的学习环境

学习支援计划
学校为进入小一的学生设立学习支援计划,随时为需要帮助的学生伸出援手。英语学习支援计划为识字技能较弱的学生提供额外支持。学生以小组形式每天上一节课,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教师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数学学习支援计划为需要额外支援的学生提供协助,让他们掌握基本的计算能力。学生在他们上正课或补课时,以小班形式接受特别培训教师的教导。
资优学生教育计划
高才教育计划(GEP)是专门针对天资优异的学生推出的一项教育计划。学校会在小三时让孩子参加遴选测试,测试分为两个阶段进行,选出进入高才班(GEP)学习的学生。小四至小六进入高才班的学生将被安排在特定小学就读。高才教育所开办的课程是在正规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授课的老师都是经由教育部高才教育处精心挑选和培训的。在上母语、体育、美术与音乐课,以及参与德育在于行动(VIA)的项目和课程辅助活动时,高才班的学生会有很多机会和同级非高才班学生一起学习和玩乐。非高才班但在特定领域表现优异的学生,他们也有机会参加学校或教育部组织的校内外深广活动,以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
科目分班(小学)
小学科目分班制从小五开始,直至小六。科目分班制度让学生能根据本身的能力,灵活选修普通和基础科目的组合。因此,他能够进一步发挥个人擅长科目的潜能,并得以在需要帮助的科目中,逐步打好基础。科目分班规则:

通过游戏学习

自2009年起,教育部积极采纳小学教育检讨及执行委员会(PERI)的建议,针对小学逐步实施一系列强化政策,目的是让孩子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又富有意义,取得技能与品德教育的平衡发展。
更活泼生动的教学法
教师采用更具创意的教学法,让课程内容活泼生动。例如,学生将通过调查任务和真实生活中的活动,学习数理概念;通过角色扮演和戏剧演出,掌握语言技能。
级任老师指导课
级任在塑造学生的品格过程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从2012年起,所有小学开始推行级任指导课的制度。学校每周拨出一节课,让师生进行更好的互动,老师也可以借机教导学生各种社交和情感技能。
艺体陶冶计划
为了鼓励学生走出课室、主动学习,学校特别设计了艺体陶冶计划,让孩子有机会激发新的兴趣,学习新技能,培养良好的品格。学生将有机会在上课时间尝试体育活动和接受户外教育,以及学习表演和视觉艺术。新加坡所有小学为小一和小二学生开设艺体陶冶计划(PAL)课程。
课程辅助活动
课程辅助活动是全方位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塑造个人品格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学校有一系列精彩有趣的课程辅助活动供学生选择。其中包括:体育活动、制服团体、视觉和表演艺术、学会和社团等。这些活动使学生具有坚韧的个性、跨文化意识、信心 及创意。
全面评估,支持学习
学习成效的评估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全面评估注重技能的提升和价值观的培养以及知识的获取,这有助于孩子建立更强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忱,进而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实行全面评估后,学校不再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通过评估以获取有效信息,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全面发展。小一新生不需参加考试,这样一来可以让孩子更加轻松地适应学校生活。家长会定期收到更加有意义的反馈意见,了解孩子表现出色的领域,以及提供促进学习的方法。
单班制小学
大多数公立小学已在2016年转为单班制。这意味着学校将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非学术活动,如领导能力的培养和品格发展。实行单班制后,学校将不会全天上课,而是在规定的几天抽出1-2个小时开展非学术活动。各所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这些活动。为了推展这类非学术活动,学校都拥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并对设施和空间进行设计,包括户外学习空间和增加艺术表演场地。

父母与学校紧密合作

抚养孩子长大是个充实又多姿多彩的旅程,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指南针。学校和家庭教育决定孩子是否得到健全的发展。如果学校和家庭能紧密配合,孩子获益就更大。和学校紧密合作,家长就能更清楚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发展,在家里给予孩子关爱和支持。教育部鼓励更多家长挺身而出,在学校展开的计划和活动中,利用他们的专长做出贡献。家庭与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可丰富孩子的学习体验。
学生开始小一课程时,家长将获得一本亲子的活动册子,这是让父母支持孩子从学前教育转换到小一教育的资源。这本册子提供亲子养育的方法,并提出建议,鼓励家长在家里与孩子对话。它也帮助学生巩固在学校养成的良好价值观与习惯。